爱登豪借外设仓库变更无证经营两年,教育局核查成“睁眼说瞎话”?
自江苏省无锡市江阴爱登豪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违规中标高中食材供应项目事件曝光后,公众持续关注进展。近日,江阴市市监局与教育局就举报作出回复并约谈举报人,但其对核心事实的回避与法律适用的随意性,坐实监管包庇嫌疑,将事件推向更深层的舆论漩涡。
一、事件本质:权力与资本勾连下的校园食安失守
(一)空壳公司的“合法化”路径
江阴爱登豪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登豪”)以登记地址“长江路169号”参与江阴市高中食材供应项目招标,但其地址自2023年6月起已变为“十二兽”酒吧。企业通过提交伪造的经营场所照片、虚构2000㎡加工场地等虚假材料,绕过“经营场所功能齐全”的招标硬性要求,通过资格审查。
2025年6月1日约谈中,市监局承认在爱登豪2023-2025年食品经营许可延续审核中,仅依赖企查查“变更记录”形式审查,未实地核查地址真实性。面对举报人“企查查不披露变更内容如何确认场地”的质疑,市监局以“企业申报为准”回应,凸显监管流程的形式化与责任缺位。
(二)关联企业的“借壳套利”
爱登豪法定代表人沐某军(无锡市人大代表)名下江阴牧野鲜生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牧野公司”),实际承担食材加工配送。牧野公司曾因食品农药残留超标被行政处罚,按《食品安全法》3年内禁标,却通过爱登豪“壳公司”曲线中标,形成“资质外壳+实际履约”的违规模式。
教育局以“租赁区域不重叠”否认转包,但举报人出示的2024年10月视频显示,两公司仓库紧邻、人员混同作业。面对视频证据,教育局未作技术复核,仅以“书面核查为准”搪塞,暴露出对关联企业实质关系的刻意回避。
二、三重深层矛盾:制度、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一)招标制度与执行的割裂
招标文件要求“经营场所功能齐全”,但审核仅依赖书面材料,致爱登豪以酒吧地址蒙混过关。其2025年2月补充申报“外设仓库”备案,试图以仓库替代加工场地。
市监局援引《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称“外设仓库实行报告制”,但举报人指出,爱登豪2023年7月设立仓库,至2025年2月备案逾期20个月,依法应处罚。市监局却以“主动改正”免罚,暴露执法标准的弹性化与双重性。
(二)人大代表的“双重身份”冲突
沐某军作为人大代表,本应代表公众监督公共事务,却利用身份便利让关联企业承接校园食材供应项目,形成“运动员+裁判员”的角色错位。现行制度未明确禁止人大代表关联企业参与公共资源交易,导致“关键少数”的利益输送缺乏有效约束,凸显公职人员履职回避制度的空白。
(三)校园食安公益属性与资本逐利的对立
牧野公司曾因食安问题被罚,其通过爱登豪“借壳”中标后,实际加工环节失控风险显著。利益链条中的“资质借用费”“资金空转”等操作,实质是以学生健康为代价的资本套利,挑战校园食安底线。
三、部门回复自曝漏洞:监管包庇嫌疑坐实
(一)市监局:以“文字游戏”掩盖违法事实
混淆“外设仓库”与“经营场所”:市监局坚称“东外环路528号为外设仓库,非经营场所”,但根据《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食品加工、分拣等操作均属于“食品经营活动”,需在许可地址内进行。举报人指出,爱登豪在该仓库内设置流水线的行为已构成“实际经营”,但市监局工作人员反复强调“仓库无需办证,只需报告”,拒不承认企业长达20个月的无证经营事实。
滥用“首违不罚”:市监局在回复中称爱登豪“超范围经营散装食品属于初次违法,已自行改正”,但举报人提供的企查查数据显示,爱登豪在2023年8月、2024年3月曾两次因“食品标签不合规”被警告,此次超范围经营实为第三次违法,市监局却引用“首违不罚清单”免罚,无视其“多次违法、情节严重”的事实,暴露选择性执法问题。
虚构办公场地:市监局称长江路169号“南侧有办公场所”,但举报人照片显示该地址南侧为酒吧仓库,所谓“办公室”纯属虚构,监管“实地核查”沦为谎言。
(二)教育局:虚假核查与逻辑漏洞
教育局声称“多次实地检查”,却对酒吧占用场地情况只字未提。按《教育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办法》,需对经营场所“穿透式检查”,其“选择性核查”已违反程序正义。此外,其以“配送单为爱登豪”否认转包,却无视牧野公司官网公示承接业务及“服务外包费”流水,对资金流与业务流关联避而不谈。
四、新增矛盾:举报人信息泄露与监管公信力危机
事件中,举报人反映其身份信息疑似泄露,爱登豪法定代表人多次致电威胁,并明确提及仅在举报材料中提供的个人信息。根据《信访条例》第二十三条,监管部门对举报人信息负有严格保密责任,若因履职不当导致信息泄露,需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市监局与教育局虽称“已履行保密义务”,但未提供通话记录、材料流转记录等证据自证,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监管部门的不信任。
五、公众诉求:穿透包庇迷雾,彻查深层腐败
跨层级联合调查:由江苏省纪委监委牵头,异地执法力量介入,核查招标造假、监管渎职及权钱交易。
三大线索深挖:追踪爱登豪与牧野公司资金流水,梳理沐某军履职影响,鉴定长江路169号场地真实性。
监管责任倒查:核查市监局、教育局人员通讯记录,调取许可审核原始档案,委托第三方审计教育局核查记录,彻查是否存在向涉事企业通风报信、泄露举报人信息的行为。
制度完善诉求:明确公职人员关联企业禁标规则,建立“穿透式”资质审核与社会监督机制,杜绝“借壳”乱象。
六、理性追问:如何破解校园食安监管困局?
追问监管程序的严谨性:外设仓库功能核查是否履行现场勘验义务?为何对举报人提供的加工设备、流程记录等关键证据未予回应?
追问制度设计的科学性:招投标资格审核能否引入第三方实地评估?关联企业穿透式审查标准如何细化?
追问技术防控的可行性:能否通过区块链溯源、智能监控等数字化手段,实现食材供应链 “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追问权益保障的有效性:针对举报人信息泄露风险,监管部门应如何完善保密措施及追责机制?是否需建立独立的举报信息管理系统,对泄露行为设置 “一票否决” 的问责条款?
结语:校园食安容不得“保护伞”
此次事件中,监管部门的回复暴露出“重程序轻实质”“重人情轻规则”的积弊,本质是对校园食安民生底线的背叛。若“空壳借壳+监管放水”模式持续,学生餐将沦为权力寻租的“提款机”,社会公平正义将无从谈起。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斩断利益链条,用制度刚性筑牢防线,让每一份学生餐都经得起食材溯源、加工监控、监管核查的三重检验,才能真正守住“人民至上”的底线,还给师生与家长一个安全、放心的校园饮食环境。这不仅是对个案的彻查要求,更是对“把学生健康放在首位”民生理念的终极考验。
来源:https://www.sohu.com/a/900860324_122424016